俗话说:肚子软绵绵,百病懒得缠,腹部硬如板,百病慢慢长!
灸焫堂有一位顾客,以前是个教师,现在退休了,天天在家练书法。
老人家30年前曾经大病一场,连续拉赤白脓血便四十余天,肌肤憔悴,形容枯槁,从此得了慢性腹部隐痛症。后来,通过吃药,慢慢地控制住了,但总是感觉腹部有股气堵在那里,时不时拉肚子,肚子疼,而且肚子上的肉也越来越多。
去医院检查,也检查不出来什么问题,后来来灸焫堂,老师给他做了检查,认为是经络堵了,《内经》说,五脏不和,七窍会有病变,六腑不和,肠道会留结痈脓。
人体泄泻,是肠胃在排浊,但如果泄泻过度,就会泻伤正气,导致体虚,疾病缠绵难愈,但反之,如果肠道有痈毒,却不能排泄出来,那才是最可怕的,实会闭阻病气,使邪浊关在里面出不来。所以一定要通带脉,除了用通带脉的思路外,还要考虑到正气的问题。经络像河,正气似风,就像船在水中行一样,河道润通很关键,而起风吹动帆,给船以动力,也是关键。
于是决定用百草御泥泥灸其腹部,泥灸可补可泄,扶正通络,刚好适合。
灸了三次,老人开始拉肚子,老人开始还有点担忧,后来发现拉肚子但是人的精气神却更好了,灸了五次,肚子的气就顺了,现在成了灸焫堂的铁粉。
阴属寒,寒则凝,腹部正是六条阴经聚会的地方,所以腹部是先天最容易寒凝的地方,犹如中国的北方一样。根据寒则凝的定律,寒凝最容易使有形的物质特别是脂肪凝结积聚。
俗话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腹部往往是首先形成肥胖的根源,长此以往痰湿瘀毒、脂肪寒凝积聚于腹部,堵塞经脉,造成经脉不通,气机升降不畅,严重影响了经脉正常运行,腹部越积越大,甚至久积成病。所以说腹部积聚的形成便成为了万病的根源。
人一定要对自己的肚子好一点,泥灸是传统中医学的一种疗法,操作起来也非常简单易行,贴敷,借助药物温热的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除了泥灸,平时还可以敲带脉,同样有很好的效果。
想瘦的顾客朋友们腹部这些穴位一定要常通!
神阙穴
从字面意思上来看,“神阙”就肯定是个非常重要的穴位。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在中国只有最重要的才会封之为神呀!神阙穴其实就是我们的肚脐眼,如果想温中、温补,就选用神阙穴,泥灸神阙穴可以治疗中风虚脱,四肢厥冷,风痫,形惫体乏,绕脐腹痛,妇女不孕等疾病。
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地方,首先把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横纹为标准,这四指的宽度为3寸。关元穴的作用和神阙穴有点像,都是温中补阳的穴位。但神阙穴温中的作用较强,就是治疗胃肠疾患的作用更强;而关元穴补元阳的作用会强一些,什么叫补元阳呢?就是补肾阳。肾阳虚的病人会出现哪些症状?肾阳虚的人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腰腿痛,或者腰酸、没劲;男性肾阳不足的话,性功能可能会有问题。关元穴就是一个善于补肾阳的穴位。只要觉得阳气不足,气血不畅都可以灸这个穴位。
气海穴
关元穴和肚脐联机的中点就是气海穴了,气海的位置就是脐下1.5寸,气海穴,从它的名字我们就能体会到,这个穴是我们全身的气聚集的地方。所以气海也是个补气特别好的穴位。有人可能不理解气虚是怎么回事,如果我们一上楼就喘,上两层楼就走不动了,这就说明是气不足,也就是气虚。气虚的人可以多灸这个穴位,这个穴位不但可以补气,还有行气、调气的作用,虚脱、形体羸瘦、脏气衰惫、乏力等气虚病症都可以泥灸气海穴。
中脘穴
中脘穴的位置是在上腹部,脐上4寸的位置。找此穴的方法是先找到胸骨下端,然后找胸骨下端和肚脐联机的中点,即为此穴。胸骨下端到肚脐这一段是8寸,中点也就是脐上4寸就是中脘穴了。中脘穴的位置和胃很近,所以这个穴位主要可以治疗一些脾胃疾病,只要是脾胃不好,都可以泥灸中脘穴来治疗。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所以脾胃对于人的身体很重要,而泥灸中脘穴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健脾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