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女性都有这样的经历,月经之前十来天,乳房肿胀疼痛,用手扪及,还会有肿块,腋下也会有隐隐钝痛之感,质硬,边界不清。去医院检查,发现是乳腺增生,这时候医生会说不需要吃药,保持心情良好,定期检查就好,但是很多人还是忧心忡忡,前段时间就有不少女性朋友问老章,所以今天就跟大家谈谈乳腺的问题。
乳腺增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乳腺有15~25个叶,每个叶是一个独立的腺,由输乳管开口于乳头顶端,在乳晕下输乳管扩大成窦,称为输乳窦。输乳窦以下的大导管分支为小导管,其末端与腺泡相连。乳腺的叶由致密结缔组织分隔,并由脂肪组织包围。结缔组织伸入叶内把叶分成许多小叶。
乳腺的生长和发育是女性几种激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和女人月经一样,是随着女性激素分泌周期不断发生变化的。
在月经周期前半期,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乳腺出现增殖样的变化,表现为乳腺上皮增生,组织充血等。排卵以后,孕激素水平升高,小叶内导管上皮细胞肥大,导管内分泌物亦增多,月经期后,雌、孕激素水平迅速降低,雌激素对乳腺的刺激减弱,这时,乳房变小变软,疼痛和触痛消失,直至下一次月经周期的到来。
女人一生中,乳腺总是处于这种增殖与复旧、再增殖再复旧的周期性变化之中,所以乳腺增生是一个生理变化的过程,只有由于某些原因引起内分泌激素代谢失衡,雌激素水平增高,可以出现乳腺组织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增生的乳腺组织不能完全消退,就形成乳腺增生症。
单纯性小叶增生,只要注意调整心态,缓解压力,就可能逐渐缓解。但是,如果配合一些调理方法,效果会更好。目前,乳腺增生的预防重点在中医上。副作用较小,对于乳房胀痛有着较好的疗效。有文献统计中医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平均有效率为高达93.5%!
乳腺增生中医称为“乳癖”,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伤则营气遏,营血失化,脾虚失运,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则易造成气滞痰凝,经络阻塞,结滞乳中,而成乳癖。
所以预防的要点在于肝、脾、肾三脏,而又偏重于脾。脾居中土,为气血输布、气机升降之枢纽,主生气血、行津液。脾健则气血旺盛,五脏六腑安和,肝脉有血养可柔肝体、治肝用,气机条达,经络舒畅,肾精方有所藏,冲任能随月事盈亏有度,乳络荣养有法。
乳腺增生的中医外治法包括膏药、针灸、按摩、泥灸等,具有“直捣病巢”的优越性。
其中明代糞居中在《外科活人定本》中提出了用灸法治疗该病,原文这样论述:"何谓之癖,若硬而不痛,如顽核么类,过久则成毒,如初起用灸法甚妙!
泥灸穴位
内关穴
四总穴歌中有"心胸内关谋’之说。关,指在寸口关脉的斜后方,意指此为经气出入之处,似关隘;而“内”是相对外而言,本穴在前臂的内侧,故名内关。内关为手厥阴必包经之穴,具有安神定志,理气止痛的功效,尤其适合女性乳房保健。若与四关穴连用,更是事半功倍。
四关穴
古时医家有言:“四关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而关于四关穴的性能,在古代医籍中亦有记载:如“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取”等。说明这小小四关穴自古至今都被医家乃至民间视为养生保健之重要腧穴。因此被美誉为“人体生命关口”的称号。
太冲为肝经原穴,灸之可疏肝解郁;合谷亦为大肠经原穴,手足阳明经本属同名经,足阳明胃经循行过乳房,灸合谷同样可调足阳明经经气,调理乳房部位的气血。
故针刺四关穴具有疏肝理气,行气解郁之功效。
足少阴肾经、足厥阴巧经
《外科发挥》中所论述:"大抵乳房属阳明胃经。乳头属厥阴肝经"认为可以通过灸其上面的穴位来保养乳房。
不过明代张景岳谈到:"屯情损伤,不能全恃药巧",乳腺增生与七情密切相关,维持良好的心态才是保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