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泥灸越来越被国人接受,泥灸风盛行,因为泥灸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功效明确,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泥灸,但是泥灸虽好,也有禁忌,医圣张仲景在他的医术《伤寒杂病论》中明确提出“三阳宜针,三阴宜灸”,今天老章就带大家了解一下。
泥灸的本质是“火”
说到火,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火,其实不然,中医所说的火,有三种意思:维持人的正常生理活动的动力,叫做“少火”,是人体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的能量,即生命力;而过于旺盛的火,消耗人体的水液,消耗正气,叫做“壮火”,是病理的火,也就是上火;而外来的病因被称之为火邪。
元代医学家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说:“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是以能视、听、言、动,何莫非先天之火为哉”。泥灸对人体的调理作用主要建立在“少火”之上,火对人体有推动和温胞作用,气化、血气运行、津液输布等都需要火的推动。
《神灸经论》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塞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
泥灸的火是通过三部分完成的
1.火山能量泥:火山泥蕴含三十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硅、铝、镁、钙、铁、钛、硫、磷、钠、铜、锌、硒、钴、锰、钼等,负离子含量高,富含能量。
2.艾草: “艾叶,能通十二经脉,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或生用揭汁,或熟用煎汤,或用灸百病,或炒热褽敷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胁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
3.以热刺激:泥灸在使用的时候要首先加热,让其划开,然后乘热热敷。
三阴宜灸
灸法属热,适用于虚寒之症,邪热、阳虚的热症用泥灸,一旦操作不好,就会出现伤阴、助火热的副作用,所以,对于热症,只有大师才能用,一般的新手还是老老实实的调理寒症为好。
医圣张仲景确立了“三阳宜针,三阴宜灸”的调理原则,那么三阴是什么呢?
太阴病
太阴,为三阴之首。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为中焦阳气虚衰,脾胃机能减退,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湿邪阻运化,故时腹痛。寒湿犯胃故呕吐,胃气呆滞故食不下;寒湿不化,脾气不升,故见自利。
主要表现:手脚发凉、吃不下饭、犯恶心、肚子不舒服,拉肚子等。
少阴经
包括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两条经脉。手少阴经居心,心属火,主血脉,又主神明。足少阴经属肾,肾属水,主藏精,真阴真阳寄寓其中,为先天之本。心、肾二脏,为人身阴阳、水火之本。心肾虚衰,抗病力弱,则发少阴病症。阳气衰微,鼓脉无力,故脉微。阴血不足,脉道失充,则脉细。但欲寐是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昏沉模糊的状态,是心肾虚衰,阴寒内盛,正不胜邪,反被邪困的征象。
主要表现:气虚、浑身无力、疲倦、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等。
厥阴病
由阴阳气不相承接所致。如热邪传入厥阴,症见烦满消渴,舌卷囊缩,谵语便秘,手足乍温乍凉。
主要表现:白天手足发凉、晚上手足发热;有时肚子痛,便秘、容易口渴、长口疮、咽喉不适等。
泥灸是中医理疗的方法之一,保健尚可,调理的话需要辩证而施,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