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强调,中医人应该在道的层次上努力。这个道即是天地之理,中医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在《内经》时代,中医是道,重视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宋后至明清时代,中医是儒,重视传承;今天,中医是术,缓解症状排第一位。
中医是涵盖天地的一门学问,而不仅仅是医学。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信仰一样,要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啥季节该吃啥,该怎么养生,怎么修心修身,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等等。
中医就是让人更好地活在天地之间的道。《黄帝内经》中讲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以生,万物以荣。”就是强调春季是生命萌发,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也是身体调理的黄金时机。从开春到初夏,在自然界少阳之气生发之时,顺应阳气上升之势来养阳,可以起到调脾胃、防百病、益智力、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身体五脏六腑的阳气要生发出来,积累了一个冬天的寒湿、毒素、浊气等陈旧之物也要代谢掉,而且在春季里也最易排出,然而如何让身体五脏六腑的阳气要生发出来呢?今天膏药章膏药铺老师给大家分享三大方法来补充阳气,给大家参考。
揉腹法
这是健脾健胃的妙法。平时偶有食滞或一般肠胃不适,用此手法就能立竿见影。每天早晚平卧床上,去衣袒腹,天冷可盖上被子,双手五指并拢,从肚脐眼为圆心,先用左手的指腹和掌根,按逆时针方向按摩81次;再用右手按顺时针方向按摩81次;最后再用左手按逆时针方向按摩100次。
此法以逆时针方向为补,顺时针方向为泻。上面说的左-右-左的顺序为补法。适用于年老体虚,大便常年稀烂,小便清长的人习练。
如果是大便硬结,身体肥胖,面红耳赤,经常口干舌燥的,就要用泻法,即改为右-左-右的顺序。这里应注意的是:两补夹一泻为补法,即左-右-左的顺序。两泻加一补为泻法,即右-左-右的顺序,不可单补或单泻。
搓耳朵
“肾开窍于耳”,经常搓耳廓可补肾壮腰、养身延年。耳朵是身体的缩影,身体的每一部分,在耳朵上都有相对应的穴位。因此搓耳朵相当于全身按摩,耳朵上有压痛点,就说明身体与痛点相对应的部位有了病变,用力搓摸捏,随着痛点消失,身体相对应部位的病变也就痊愈了。
泥灸
灸疗产生于我国远古时代,灸的发明是原始人用火时,某一部位的病痛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便主动用火烧灼治疗更多的病痛。古代人结合中医的火论与气论,进而产生了疗灸这种神奇的治疗手段,它在我国古代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晋洪的《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都有泥疗的记载。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曾说及泥与人体的关系,曰:“诸土皆能胜湿补脾。”中医认为,脾属土,自然界的泥土敷于人体,皆于人体的脾“同气相召”, 凡因脾引起的疾病,用泥疗疗效明显。
泥灸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用百草御泥灸,就如给人体加油,能源源不断地产生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