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到五一,天气也越发炎热了起来,人的精神状态特别差,早晨不想起床,上班提不起精神,想吃没有食欲,大部分人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春困秋乏夏打盹嘛,其实这些都是湿气重的表现。
那么,湿气是怎么产生的呢?
人体的70%是水,水活跃在我们身体代谢的全过程,在中医上,这些可以运化的水分被称作“津液”,这些津液维持着体内的生成,排泄等等诸多的代谢活动。水的运化要经过脾胃等多脏腑的协同作用。
春天是雨水相对比较多的一个月份,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又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更为糟糕的是,要排湿,需要借助脾的功能,脾主运化,统血,升清,除湿主清热,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但是,脾最恶湿,湿气入侵,首先会侵犯脾胃,一个人湿气重,就说明脾已经虚了,然后湿气停留在肾,继而侵犯心肺,同时,湿气下侵肝,胆,膀胱,五脏六腑,无一能幸免。所以中医认为:湿气不除,后患无穷。
湿气重怎么办?
《景岳全书》这样描述:湿之为病,有出于天气者,雨雾之属是也。多伤人脏气;有出于地气者,泥水之属是也,多伤人皮肉筋;有由于饮食者,酒酪之属是也,多伤人六腑;有由于汗液者,以大汗沾衣,不皇解换之属是也,多伤人肤腠;有湿从内生者,以水不化气,阴不从阳而然也,悉由乎脾肾之亏败。
所以祛湿首要做的就是补肾健脾,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曾说及泥与人体的关系,曰:诸土皆能胜湿补脾。脾属土,自然界的泥土敷于人体,皆与人体的脾同气相召,凡因脾引起的疾病,用泥疗疗效明显,再加上泥灸是扶阳之物,是祛湿保健之首选!
灸命门穴调气血
女性手脚冰凉,老年人关节怕冷,男性尿频尿急等都属于中医里所说的“命门火衰”之相,用泥灸灸此穴位,可缓解类似的阳虚症状。命门穴位于人体背后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取穴时采用俯卧的姿势,可以在命门穴上敷上泥灸,循序渐进地施灸,热度以自己适应为度。
灸丰隆穴祛痰湿
丰隆穴是古今医学家所公认的治痰要穴,在此穴位施灸可消除脾胃里面的水湿浊气,使气血畅行,痰湿自化,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穴位在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灸解溪穴除水肿
解溪穴位于小腿与足背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属于足阳明胃经穴,是全身祛痰湿的穴位,在此穴施灸对解除下肢的水肿,以及因由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均有良好的效果。
灸印堂穴安神
印堂在两眉头的中间;有明目通鼻、宁心安神的作用。印堂是一个人精气神聚集的地方,灸后可以快速地疏通气血,让面部恢复光泽;有延缓衰老、驻颜回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遇到生活上的心烦事,灸这里可以有豁然开朗的作用。
灸膻中穴出气
膻中穴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是我们的“出气穴”,灸膻中穴,天天都有好心情。膻中归属任脉,临近乳房,是预防治疗乳腺系统相关疾患必用的穴位,故为“妇科要穴”之一。
灸足三里去湿气
足三里是胃经上的主要穴位之一,燥化脾湿,生发胃气,具有强壮作用,为人体保健要穴。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赖之充养,是生命的根本。灸足三里,可促进气血运行,起到温中散寒、化瘀消肿的作用,并能健脾补胃,增强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发挥其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