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的核心:顺天时!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序的变化,泥灸也不例外,《内经》:“冬三月,此谓气闭藏,水冰地坼,毋扰于阳,蚤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毋洩皮肤,使气不极,此冬气之应也,养藏之道也”。
古圣人养身之道,顺应冬天阴气盛、不要扰动阳气,要早卧晚起,等待天明日光,避寒就温,指出阳在冬月的重要,直接关系人体健康。只要不耗阳气、使阴含阳秘于内,阳秘则阳根足,来年精神充沛,所以阳根稳固充足是人体健康的保障,而三九灸、三伏灸就是在阳极、阴极两个季节用具有阳热之性的药物来补足人体阳气和阳根的方法。
俗语有“夏养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一年最佳泥灸时节:三伏与三九!夏为一年最热的节气,夏为火,长夏为土,火生土,土生金,三伏天为金气萌芽,是夏季阳热升极、开始降伏的时节,三伏天阳热开始降伏,是要为来年存储大地的阳根,大地阳根在土下水中,是万物种子发芽的条件和保障;中医理论总结出在三伏天,可以顺应大气阴阳转化、阳极而降的自然力量,通过药物阳热来补充人体的阳根。人的阳根在中土之下、肾水之中的命门,为先天之本,决定人体重要的机能,是人体健康的条件和保障。
灸法在殷代就出现了,中医学认为,艾叶,味苦、辛,能通十二经。《本草纲目》中称“艾叶能灸百病”,而现代研究证明,艾叶可通气血、温经络,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同时,还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太阳为天之阳,艾草为地之阳,它是长在地上的太阳,所以艾本身就具有火的能量,在中医里火生土,土是脾胃,泥灸就是把艾的火性和泥土的土性结合起来,所以泥灸具有非常强的补益脾胃的功能。
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我们所有吃进去的水谷,要化生为气血,才能被身体所用。夏天很多孩子不爱吃饭,就是脾胃虚弱了,也就是“土”弱了,此时百草御泥给孩子的脾胃加一把火,就能多吃饭了。
夏天的空调房是特别容易引起伤风的时候,孩子容易流鼻涕、打喷嚏,这时候你就灸一会迎香、印堂、身柱、合谷,孩子的鼻涕就流出来了,你就会看到他脸红扑扑的,手也暖了。湿气夏天最多,夏天的时候很多孩子长湿疹,吃寒冷的饮食,伤了脾,造成脾不运化,形成的湿,可用泥灸,效果好,见效快,孩子也无痛苦。
要想孩子身体好,这几个穴位要常灸!
身柱
泥灸身柱穴可通阳理气、祛风退热、清心宁神、降逆止咳和调理脾胃、促进疲劳恢复的作用,对于后背经常冷、痛,后背单薄,经常容易伤风感冒,容易见风流泪,灸身柱穴有奇效。
神阙
神阙就是肚脐眼,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的重要穴位,是人的神气出入的门户。泥灸神阙可以调理虚损,虚弱的症状。对于先天后天不足的孩子,是非常有效舒适的保健方法。
脾胃不好的小孩,你摸上去他肚脐这边有许多咕噜的、不清爽,还有就是肚脐这边就一层皮,底下是没有肉肉的,对于有夜尿、神气弱、怕黑、容易受到惊吓、还有些拉肚子、便秘、疳积的小孩都可以用灸肚脐的方法。
公孙穴
现在的孩子容易吃的太多,太杂,造成脾的气容易瘀滞,一个星期1-2次灸公孙穴,使得脾经的气血比较充盈,补益脾胃,消积化脾的作用比较好。公孙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脾为后天之母,此穴是脾经联络各脏的穴位,灸此穴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积化痞,去湿温阳改善虚寒,虚弱的体质。
泥灸还有个好处,穴位不用特别精确,它本身就是灸一片区域,只要不离开经络,叫“离穴不离经”,它都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