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到现代,中医伴随炎黄子孙繁衍生息,确保中华民族命脉延续,历经了几千年岁月的洗礼与论证,提起中医养生,您能想起哪些方法?推拿、泥灸、膏药、刮痧、拔罐……
这些都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不仅可以疏通经络、提升人体阳气,维持人体健康,但是,什么时候刮痧,什么时候拔罐,什么时候用泥灸,常常困扰大家,今天老章就跟大家一起盘点一下这些中医特色疗法。
刮痧
刮痧源于中国传统民间医学,有上千年的历史,汉代医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候之,有血如蝇羽者”,说的就是刮痧,把汤勺、玉石、金属、牛角等做成的痧板蘸上油,在人的背部、头部、面部等处反复刮动,让局部皮肤充血,以期治病的方法。
刮痧具有疏经活络、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 排毒解毒、促进新陈代谢, 补益气血、提高人体免疫力, 调整骨关节的结构和功能等作用, 对疼痛性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和神经、肌肉、血管性疾病等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能够预防老年人慢性病并促进其恢复;对亚健康具有较好的调控作用。
刮痧要顺着经络刮,最好是从上到下,这样比较顺手,刮板和皮肤保持45度以下的锐角,比较不痛。刮痧时最好能用上腰劲,这样会很省力。仍然会有些人心存顾虑:刮痧会不会有什么副作用呀?这小心是对的,下面的人群是不适合刮痧的。
心脏功能弱的人很容易晕倒,尤其是坐着刮时更容易出现这个问题,一般会有心慌、头晕、恶心的症状。气血很虚弱的重病人不要刮,会白白耗费他的气血,这样的人刮出的瘀血不会被带走,出来的痧很久都下不去。有皮肤病的人也别刮, 对于有出血倾向的人来说,刮痧是双刃剑,特效和危险并存,没搞清病因情况下也别刮。
按摩
按摩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是中医几千年的精华所在,中医认为人体之所以会生病是气血不通郁结所致, 《黄帝内经》里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 说明按摩有疏通经络的作用; 明代养生家罗洪在《万寿仙书》里说:“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运旋荣卫”。
这里的运旋荣卫,就是调和气血之意。因为按摩就是以柔软、轻和之力,循经络、按穴位,施术于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节全身,借以调和营卫气血,增强机体健康。如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功能等,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使机能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按摩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虽然对于穴位的要求不高,但是最低要求也要离穴不离经,而且对于力道的把握要求很高,按摩方向应同肌肉走向一致:沿肌肉生长方向,轻缓地,有韵律地耐心进行,一旦按摩力度把握不好,不仅不治病还会加重病症。对于一些严重的骨质疏松、椎动脉型颈椎病也需要慎重。
泥灸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作为人体的“太阳”,是各器官的能量来源,失去了它,就等于缺少了能量的补给与滋润,一旦寒邪伤阳,人体便会火力不足,虚弱无力,人就容易生病,甚至早亡。虚则补,寒者热之。要想驱寒就要用泥灸了。
很多人以为泥灸发热才好,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泥灸不是热毛巾,温度不是其主要作用,发热只是泥灸的基本功效之一,如果只要求发热就可以,那么跟热毛巾,热水袋敷在身体上有什么区别呢?泥灸的作用原理在于泥灸中所含的几十多味中药成分渗透到体内,作用于患处,外敷温热加中药渗透内调才是泥灸的最大特点,中药泥灸靠的是中药的药效,药效才是最有效的作用方法。
泥灸全称是中药养生泥灸,其主要成分是纯中草药,添加天然火山泥、能量石粉起热导推动作用,添加天然蜂蜡,起调和成泥的作用;其治疗原理是经由微波炉加热,把药泥化开,再通过药泥里的能量石粉及火山泥成分自身持续发热,推导中草药分子被人体表皮毛细血管及淋巴吸收,达到内病外治,保护健康的功效。
灸法在我国中医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药之不及,针之不能,必须灸之。”每年“三九灸”与“三伏灸”相配合,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可以显著加强和巩固疗效,深受患者欢迎,有需要的朋友抓住机会,冬病夏治,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