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是件让人又爱又恨的事——运动时大汗淋漓让人爽快,紧张时全身冒汗让人尴尬,发烧时汗流浃背让人虚弱……
祖国医学对汗的研究源远流长,《素问生气通天论》云:体若播炭,汗出而散。《阴阳应象大论》云:"其有邪者,溃形W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玉机真脏论》云:"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热论》云:"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汗出异于常人,即是汗的病理状态。其表现一是无汗、少汗;一是汗出过多。二者皆与人体正气、致病的邪气两个方面有关。邪气侵犯人体,即可以导致无汗、少汗,也能造成汗出过多。其所以表现不同,与邪气本身的性质有关。
寒邪犯表,多致无汗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主收引,故寒邪侵犯体表,卫气被遏,腠理闭塞,临床表现为无汗,兼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脉浮紧等证,“阳虚无汗者,诸阳为津液之主,阳虚则津液虚少,故无汗。”阳虚不布津液则无汗,而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亦见无汗。
风暑湿热侵体,多汗
风为阳邪,其性疏泄,故风邪犯表,腠理开泄,多有汗出,并见恶风、发热、头身痛、脉浮缓等证。暑为阳邪,充斥内外,暑热伤人则腠理汗泄,故见汗大出,多见壮热、烦渴、脉洪数等证。湿热之邪闭郁于内,上薰则见头面汗出,下注可见阴部汗出,并见口苦而粘腻,口干不欲饮,小便短赤,脉濡数等证。凡属邪盛而致,多为实证。
所以治疗汗证首辨虚实;实证务在祛邪;虚证则分别阴阳,贵在调补,治本与治标相结合,简单来说就多汗补气,无汗养血!
卫气属阳,行于脉外,如同一个卫士守护着我们的体表,卫气虚了会导致“卫表失固”,门户大开,体内的津液易于外泄,因此出现多汗。中医认为“气随汗脱”,汗出得越多,卫气流失得就越多,形成恶性循环。出汗多了仅补水,治标不治本,因为根源在于气虚。营血属阴,内有津液,如果营血虚了,我们体内的津液因之而不足,会出现无汗的症状,需要养血生津以滋其化源。
夏季气虚汗多,可试试胶芪枣汤。阿胶9克,黄芪18克,大枣10枚。水煎黄芪、大枣,水沸1小时后取汤,将阿胶纳入汤药中溶化,服用汤汁,每日1剂。阿胶补血养颜,黄芪、大枣补气生血。
无汗者可试试四红补血粥。红枣12枚,枸杞30克,血糯米50克,红糖30克。将红枣、枸杞、血糯米先用旺火煮沸,改用文火煨,粥成时加入红糖调匀。每日1剂,早晚分服,有养肝益血、补肾固精、丰肌润肤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