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是每个人都想努力做,却总是做不好的:遇到烂事不纠结,碰到烂人不纠缠;但是现实当中忍的人往往不会开心,退的人往往避无可避。
那么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贤者推崇忍呢?
《忍字辑略》中有这样一句话:“古圣贤豪杰所以立大德而树立业者,莫不成于忍,而败于不能忍。”《三国》中司马懿被评为“忍者之王”。 早年被曹操视为不安于人臣的隐患,晚年又被曹叡临终托孤,委以重任。他“隐忍”五十年来证明自己是个忠臣,最后却在到七十多岁才执掌大权,重演了曹家篡汉的一幕。
在人的处事中,唯有“忍”字,处事才会平和,才会不记前嫌,从而最终得到别人的尊敬,将所遇到的荆棘的事情圆满地解决,谚语“怨怨相报何时了,冤家宜解不宜结”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一定限度一样,这里所主张的“忍”字哲理,不是没有原则的和限度的,更不是教人学着懦弱、一味的承受困难、痛苦以及挫折所带来的种种困惑。毕竟有些人就是不懂得珍惜,别人对他的忍让!你忍了,他就更加地猖狂,你退了,他就更得寸进尺!觉得别人忍他的,都是欠他的,觉得别人让他了,就是怕他了!
忍是指忍小节,在逆境中分清主次,忍小节,而不误正事,学会忍辱负重,坚强不屈,最终获得成功,这才是“忍”字哲理的真谛所在。
周国平说:“人生无非是等和忍的交替。有时是忍中有等,绝望中有期待。到了一无可等的时候,就最后忍一忍,大不了一死,就此彻底解脱。”
没有不辛苦的人,只有忍着过的人,此刻的委屈,能收获以后美好的生活,它才值得。
菩萨修行有六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忍辱不是要人使劲憋着,因为憋着,就好像筑了一道堤坝,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容易溃堤。
忍是一种“大谋”,有时候忍是一种“无奈”、有时候忍则是一种“智慧”, 佛说的忍,实际是化解之意, “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这句话明白告诉我们,“忍”固然是手段,“无我”则才是目的。
遇事不要只会忍,而是要及时地运用妥善的方法化解矛盾,忘却仇恨,抛弃怨愤,用理解和宽容,为了长远的利益,为了大的事业,忍受暂时的屈辱和痛苦,才能成为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