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有云:骨正筋柔,气血自流,筋长一寸,延寿十年。人体骨骼就是“骨”和“筋”构成,骨硬而筋柔,缚骨者为筋。骨是人之架,筋是骨之束。筋之于骨,互为阴阳。阳刚者为骨,阴柔者为筋;筋主动而为阳,骨主静而为阴。阴阳之不同因为一体一用。体阴者用阳,体阳者用阴。人因有骨而立,因有筋而行。一阴一阳之谓道也。
骨有病则立不能中正,筋有病则动为之不利。骨气有余则刚硬太过,不足则痿;筋气有余则肢体抖擞数动,不足则欲动不能。筋脉伏于骨,体阴而用阳,质阴柔而主动,而且还系于脏腑,使之有所定;聚于综筋,使能曲直;结于九窍,可司开阖。筋缩而骨节粘,筋拔而骨节开。筋萎缩骨质松。筋又靠气血营卫,靠神经调理,靠血液供养。
众所周之,骨是不会自主运动的,要靠筋的牵引才能活动。因此在筋牵引骨达到上述最佳曲度时,即为筋与骨合。某些内因或外伤,使筋的任何一个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导致经络不畅、气血不和,就会影响到骨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如活动受限、疼痛、麻木、抽搐等。而我们的身体有自愈的能力,如果仅仅是骨头的损伤,筋未受损,骨就会自愈;如果筋受伤,血不养筋了,就会影响到骨的愈合,疾病就会迁延不愈。
脊柱从不出现某个环节崩溃的情况,这都有赖于脊柱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上面分布着牵张刺激非常敏感的神经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在脊柱关节一旦出现失稳刺激时,就会发生冲动,先是通过小肌肉的张力变化来调节平衡,如果不能调整,则会启动较为丰厚的大肌肉保持脊柱的平衡。这些调节都是自动完成的,极少出现失误。
俗话说“筋正骨自顺”,我们身体的“筋”经过校正之后,围绕在骨周围的错综复杂的筋就会各司其职,即使生活中各种原因导致的骨排列错位或其它,只要不随便治疗,休息数日,凭靠“筋”的力量会将骨慢慢复原归位,即使是严重的椎体或关节骨折,亦是此原理。
那么如何养筋呢?通过抻筋功夫,把身体韧帯拉长,使筋有弹性,骨质强壮,肌肉有力。下面老章给大家讲一套通经络、强筋骨的强筋操。
(1)在床上仰卧,两手沿身体伸直,手掌向下。
(2)边吸气边屈曲左腿,两手交叉抓住脚的内侧,抱膝,然后大口吐气,尽量将左膝抱至胸前,将气吐尽。边吸气边伸直左腿,恢复成(1)的姿势。
(3)边吸气边屈曲右腿,其后与左腿的动作相同。
(4)边吸气边抱住两膝,两手交叉抓住小腿。
(5)大口吐气,同时将头靠在床上,尽量将两膝抱至胸前,吐完气后慢慢地吸气,同时将两腿伸直,恢复成原来的姿势,休息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