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一到夏天,谁要不喝点薏米水祛祛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懂养生。夏季在古代被称为四之气,刚好处于“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诸气交织,“太阴湿土”和“厥阴风木”相搏厉害,湿气过重,“脾土”因湿过重而极度虚弱,造成“脾土”生“肺经”不利,肺主呼气,而出现气短的“少气”症状;因“脾主肌肉”,脾气过虚而出现肌肉酸软萎缩,腿膝无力的情况,还会出现肠胃功能失衡而出现腹痛腹泻,所以夏季养生的重点就是祛湿!
对于祛湿,中医有一套完整的理论:
温法:《内经》说:寒者温之;《伤寒杂病论》说:痰饮当以温药和之。说明,温法是治疗湿气的根本大法。
理法:人体内气走得不顺,容易生湿气。湿气又阻碍气的运行,形成恶性循环。久坐之人易生湿。所以祛湿,要理气,要让全身气血通畅。
发汗:皮肤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让湿气,通过出汗的方式,从体表的每一个毛孔散布出去,扩大湿气去除的通路和面积。
如果你发现自己平时总是晕晕乎乎的,睡不够,还食欲不振,甚至大便总是不干净,这个可能是你体内的湿气大了,就要准备祛湿了,其实祛湿的方法很简单,只要你天天拍一拍身体上的六个地方,就可以排掉体内的湿气,从而得到一个健康的身体。
关元穴
又名丹田。任脉之穴,位于腹部正中线,在脐下3寸处。关元,关乎元气的穴位,元气聚集的地方,就是练习气功时我们常说的丹田。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只有持续灸关元,才能起到暖丹田、壮元阳、补肾精、益骨髓的疗效。
命门穴
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中医谓之为“生命之门”,是因为它与肾气相通,经常灸治这里,具有补肾壮阳之功。在现代医学看来,命门的位置正好在脊柱调节肾上腺功能的神经节段范围,灸治可以温通督脉,调节与改善对肾上腺的气血供应,肾上腺可是人体内分泌的重要指挥部之一,主宰能量分配与使用是它的重要工作。灸治疗可以双向调节肾上腺的功能,使体内达到阴阳平衡。
中脘穴
又名太仓,属任脉之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灸中脘穴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足三里穴
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是阳明、胃经的合穴,多气多血,经常刺激该穴会增加胃肠蠕动,强胃健脾,增强气血 ,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针灸大成》载:中风预防灸,若有中风先兆时“便宜急企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疮为妙。
承山穴
承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所以,刺激它能通过振奋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大多数人,只要轻轻一按他的承山穴,都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这都是因为体内有湿的缘故;而按揉承山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这就是膀胱经的阳气在起作用了,身上的湿邪,正随着上升的阳气向外发散。
阴陵泉
在膝盖下方,沿着小腿内侧骨往上捋,向内转弯时的凹陷,就是阴陵泉所在。《灵枢本神》曰“脾气虚则四肢不用。”阴陵泉属足太阴脾经之合穴,位于膝关节附近,“所入为合”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会合于脏腑的部位,故灸之以健脾除湿强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