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而面诊又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被历代医家所重视。顾名思义,面诊就是通过观察面部各个部位的色泽、形态变化,以获取人体内脏的生理和病理状况,进而诊断和防治疾病。通过对面部形态、皮肤、颜色、瑕点分布等方面的观察,可以得知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的状态。简而言之,面诊就是“看五官,观气色,辨脏腑之病”。
心脏好坏看舌头
中医认为,舌的形态、味觉情况、色泽和灵活度等都能反映心的功能。舌诊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舌质部分,即舌的本质部部分。由肌肉、脉络所组成,是舌的主体部分;二是舌苔部分,即附着于舌质上面的一层颜色不同和性质各异的苔,是舌质上的附着物。
由于舌质是主体部分,因此通过舌质的变化就可以观察正气的盛衰;舌苔是舌质上的一层附着部分,因此通过舌苔的变化就可以观察邪气之进退。
若舌色红润、转动灵活、味觉灵敏说明心血充足健康;舌尖糜烂、生疮、疼痛,多为心火上炎;舌有瘀斑,多深暗,多为心血瘀阻;舌色红,多为心阴不足;舌体胖嫩,多为心阳不足。
想养心,除按时休息、及时就医外,要常调息摩脐,小腹又叫“丹田”,就像一块沃土,为营养脏腑之根、气血生发之源,而古代的打坐调息就是降心火的有效途径,调息讲究呼吸徐缓,身心合一。调息与开合小腹时要配合意想,但不要动用心神,而是追求似守非守、绵绵若存的意境,这样一来上炎的心火得以下行,心脏紧张的状态就会得到改善。
口味唇色反映脾
口是食物进入的门户,可以反映脾胃的问题。若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则唇红润泽;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则唇色淡白或萎黄无光;口淡无味,多为脾气亏虚;口唇黏腻或发甜,多为脾胃湿热;口中泛酸,说明肝脾不和;唇肿或口角溃烂而痛,多为脾热或脾火。
此时,应调整饮食结构,尤其应禁食生冷、油腻的食物,还可服用健脾益气、滋阴养胃的药物,如党参、白扁豆、百合、薏米和山药等。八段锦有一个动作可以健脾,具体做法是:自然站立,两膝微微弯曲,两手捧在小腹前,掌心向上;然后左手翻掌经过胸前往上举,右手翻掌向右胯旁下按,两掌一上一下撑开,同时两腿站直,把整个身体拉伸开;略停两秒后,两手原路返回,重新合于小腹前,全身放松;然后换为单举右手,重复30次。
肺功能看鼻子
中医学认为,肺气通于鼻,只有肺气调和,呼吸通畅,鼻子才能发挥正常的通气和嗅觉功能,在临床上,鼻塞流清涕,多为风寒袭肺;鼻子红,多是肺热或内火旺盛;鼻子干燥或常常出血,多是阴虚火旺。
诸如这类,嗅觉不灵敏、常常咳嗽或呼吸困难等现象,都说明肺脏功能的降低,此时应留意戒烟和防寒, 加强体育锻炼,多吃新鲜瓜果蔬菜,模仿拉弓射箭的动作可引动肺经,宣散肺之浊气,增强肺宣发和宿降的生理功能,而且这个动作还可以通过展肩扩胸及后背松紧的变化,可以刺激督脉和背部腧穴;八字立掌和勾手等指端末梢的变化,可刺激分布在手指和手腕的肺经穴位,如少商、太渊等,进而起到宣发肺气、提高肺功能的作用。
肝血足眼睛亮
中医认为,眼目的功能有赖于肝血的濡养和肝气的疏泄。若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则会出现两眼昏花、夜盲、视物不明等症状;肝经火盛,可能出现眼目红胀肿痛;肝肾阴虚,则可能出现眼涩、眼干等。
古代有一个养生大法:眼睛一闭,就养肝。“肝受血而能视”,意思是说眼睛的生理功能主要依赖于肝血的濡养。眼皮就好比肝脏工作和休息的开关,人只要闭上眼或者一睡着,肝脏就开始休整,发挥其藏血之功,现代研究发现,闭目休息时流经肝脏的血液比站立活动时增加40%左右。不管是闭目养神、日间小憩还是夜间按时睡眠,都是养肝血的重要方面。
肾好耳力好
肾气足,就会听力好。若出现头晕耳鸣、听力减退、耳聋失聪,或伴有足跟痛、腰酸痛或尿频等症状,说明肾的功能有所下降。此时,应该注意劳逸结合,房事适度,积极参加户外活动,保证睡眠,也可勤踮脚尖。
从经络的循行来看,足三阴经(即脾经、肝经和肾经)都经过足内侧,踮起脚尖可疏通足三阴经、驭气上行,从而温补肾脏、激发中气、改善肾功能。此外,踮脚尖也是一项不错的有氧运动,不仅改善下肢血液回流,防止静脉曲张,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还能增加心肌供血量,有利心脑血管健康。踮脚尖的同时如果配合收肛提臀,还可预防痔疮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