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夏至,很多人以为是夏天到来的意思,其实不然,“至”为极致的意思,“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夏至,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夏至是盛夏的起点,历史气温极值大都出现在夏至以后,它预示着一年当中最热的日子到来了,你感受到滚滚热浪了吗?
古代,人们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鹿是属阳的山兽,夏至阳气盛极而衰,鹿角感阴气而脱落。蝉鸣里树影明灭,忽觉夏长。半夏是一种野生中药草,夏季过半时,最适宜采集它地下的块茎。
谚语云: “夏至不热,五谷不结。”炎热虽似煎熬,实则为馈赠,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
“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取混沌和合,安康团圆之意。夏至这天地方习俗要吃面。各地夏至面的品种非常丰富,有阳春面、拌凉面、三鲜面、干汤面、过桥面、打卤面和炸酱面等。
夏至的馈赠不仅仅表现在丰收上,还表现在养生上。"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中医养生的核心:顺天时,要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阴阳之气的升降变化。夏至一年中,阳气达到了顶点,盛极而衰,一阴初生 ;犹如冬至最寒而一阳初生。这就像阴阳太极图,阳极而生阴,阴极而生阳,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此刻顺天时而养生就尤为重要,也是冬病夏调的最好时机。
“冬病”,就是冬天爱发作的病,比如风湿骨病、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入冬了容易不停的咳嗽、咯痰,甚至气喘。支气管哮喘也是冬天容易发作的病。还有冻疮,肯定是冬天发的。另外,就是虚寒体质。虚寒体质,这虽不是什么疾病,但冬天特别难受,比如特别怕冷,自觉寒气都钻到关节里了,关节又冷又痛。因为在气温高的时候没有不适,或者叫不犯病,温度低了,也就是冬天,就犯病了,所以也可以说是“冬病”。
古人认为上医治未病,冬病发在冬天,夏天其实并没有发,但还是要干预,夏天阳气最盛,我们要借大自然的力,来帮助我们,通过药物内服、外治,来扶助与调动人体阳气,以抵抗、驱散寒邪,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病夏调不仅仅三伏贴!
一提起冬病夏调,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三伏贴(贴敷疗法),有人甚至把这两者画等号,事实并非如此。在膏药章膏药铺,膏药贴敷只是冬病夏调众多疗法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还有泥灸、食疗、理疗等手段。
三伏贴
古代医学家有言曰:“膏药能理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三伏贴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针对病症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药物贴敷,使药物更好地循经导入。是治疗、调整风湿关节炎的最佳时机,因不经胃肠道代谢,故能保护脏腑,且使用方便、快捷、有效。
三伏灸
虚则补,寒者热之,用百草御泥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治病方法之一。它是用药物灼烧穴位,将热能转换成生物内能,激活人体经络,调节肌体生理平衡,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内病外治的方法。灸法可广泛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对各种急性病、慢性病、常见病、疑难病均可施治。灸法在我国中医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药之不及,针之不能,必须灸之。”每年“三九灸”与“三伏灸”相配合,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可以显著加强和巩固疗效,深受患者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