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五千年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令人惊艳的发明创造,只因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许多产品慢慢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被历史所淘汰了,而最古老的剂型——膏药,经过岁月的磨练和时间的洗礼,不但没有被历史淘汰,而是越发的散发出历久弥香的气息,深受老百姓的青睐,特别是那种患有腰腿疼“老毛病”的人,更是家中常备。
然而,也会听到一些抱怨声,认为现在的膏药不如以前管用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许多人认为,膏药的使用非常简单,只要往疼痛的部位一贴就行了,事实上完全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古医言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贴膏药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其中的学问却不少。
四个准
对症下药
很多人把膏药当万能药,哪里痛贴哪里。每种贴剂都有独特的药理作用,不能通用。就比如,风寒引起的腰痛和跌打损伤,应用狗皮膏药,能起到散寒、舒筋的作用;而由于热毒郁结引起的痈疽初起时硬结不消、红肿疼痛、脓成不溃者,最好用拔毒膏拔毒消肿、去腐生肌。黑膏药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对风湿痛、腰痛、肌肉痛、扭伤、挫伤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膏药必须在辨证的前提下使用。如果医理不明、辨证不准,就会形成“业医不明脏腑,则病源莫辨,用膏无方”的局面,直接影响到膏方效果。
找准位置
哪痛贴哪, 10个人中恐怕有9个人这样贴膏药。按痛点贴膏药没错,但有时痛点是会隐藏的,贴膏药时不能只盯着痛点。比如因颈椎病引起的疼痛,有些人可能会在胳膊、肩膀上都有酸痛感。此时,如果只贴在胳膊、肩膀等部位,并不能解决病根,正确的方法应在颈椎上找到压痛点。除了压痛点之外,膏药还要循经贴敷,相应的经络和穴位都要贴到才更有效。
贴对方法
一般来说,破溃的创面最好不贴。如在贴膏药前,可以用热毛巾擦拭贴膏药的位置;秋冬寒冷的季节里可以通过给膏药加热的方式来促进膏药的吸收和渗透力的增强,或提前用生姜涂抹患处,起到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代谢和抗过敏的功效。
两次贴敷之间应适度清洗患处,清除黏附在皮肤表面的药垢,之后让皮肤适当休息。因为皮肤需要呼吸,汗腺、皮脂腺需要排泄,长时间敷贴膏药,易造成局部温度高、湿度大,会刺激局部皮肤,产生瘙痒等不适。
看准禁忌
平时运动或劳动时不慎造成肌肉挫伤或关节、韧带拉伤时,不要立即用伤湿止痛膏、麝香追风膏贴于受伤部位,因这类膏药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伤后即贴不能达到消肿、止痛的目的。
局部有破损者,不可将膏药直接贴在破损处,以免发生化脓性感染。
凡是含有麝香、乳香、红花、没药、桃仁等活血化瘀成分的膏药,孕妇均应禁用。
膏药过敏应立即停止贴敷,进行抗过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