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化论口诀
阴阳合一地天泰,水火既济气化成。中医原本调平衡,阳化阴精成气形,阴阳合一是为气,气化百病不能生。中医本质就是气,寒者热之气化成,热者寒之气化生,枯者温润气融融。
寒热错杂饮邪留,少阴少阳枢机求,不必他山药石求,祖宗明训记心头。
百病皆因气化停,气化之后去百病。人身水火一团气,水多太阳是冰地,回阳化气冰解冻,春暖花开百病释。阴阳合一气化成,阴阳分离生命终。坎中一阳二阴抱,离中二阳抱一阴,坎离交媾既济成,八纯卦乾气融融,百病不生气化功。阴阳合一气化成,阴阳分离生命终。
世人不知阴阳理,诊病辨证离其宗,不知元阳在阴中,附子干姜助其生。不知阴盛虚阳升,却以湿热苦寒泄,虚虚实实难愈病。口腥兼臭是阳虚,寒热驳杂中焦虚,真寒味腥真热臭。口渴溲短大便干,此是阴亏需滋阴。口气腥臭寒热杂,寒多热少理中下,重加姜附来理中,寒去腥臭自然无。妇人下焦味气腥,少腹喜暖腰酸痛,此是坎阳太虚弱,厥阳清气不上升,回阳化逆热气通,再加吴萸椒细辛,驱寒还能快几分。
有气神采必内含,精神矍铄难成病,小便淡黄便成形,若病也是真阳证,溲短便结喜冷饮,苦甘寒药可痊病;无气倦怠面色苍,小便清长大便溏,口渴也是喜热饮,畏寒蜷卧又懒言,理中四逆方可行。阴盛便结要温润,麻黄附子细辛行。
阳虚津亏大便结,溲短便干面色青,麦味理中麻附辛,温润之后大便通。阳气虚极是戴阳,上盛下虚溲清长,面赤足寒躁欲死。虚阳外越四肢烦,溲清而频可决断,通脉四逆可回阳。如要深知医中理,医易会通很容易。
筋骨
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肉,心主脉,肺主皮毛,只要是筋的问题,治肝没错。只要是骨的问题,治肾没错。只要是肌肉的问题,治脾胃没错。只要是血脉的问题,治心没错。只要是皮肤病毛发的问题,治肺没错。
五 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 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淤结);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主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会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肠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病机
《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都是此学说的内容。
1、病因:引起人发病的原因很多,《黄帝内经》将其归纳为二类:六淫七情与环境。风雨寒暑实为“六淫”的概括;阴阳喜怒乃“七情”的概括;饮食居处即“饮食劳倦”。
2.发病: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这就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意。《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都论证了这一点。
3.病变:疾病的变化是复杂的,《黄帝内经》概括病变也是多方面的,有从阴阳来概括的 ,用表里中外归纳的,用寒热归纳的,从虚实而论者,实指邪气盛,虚指正气衰。概括说来,有正虚而邪实者,有邪实而正不虚者,有正虚而无实邪者,有正不虚而邪不实者。
治疗学说
1.防微杜渐: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皆言预防疾病,有病早治防其传变。
2.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者,是告诫医者用药勿犯四时寒热温凉之气。因地制宜者,在治疗时不可一概而论,必须加以区别。而《素问•异法方宜论》论述东南西北中“一病而治各不同”的因地制宜甚详,如东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之域,治宜毒药;北方之域,治宜灸祔;南方之域,治宜微针;中央之域,治宜导引按偁。
3.治病求本:这是《黄帝内经》治则中最根本的一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
4.因势利导:在治病求本的基础上巧妙地加以权变。
5.正治反治:正治亦称逆治,是与病情相逆的直折的治疗方法。比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类;反治也称从治,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类。
6.适事为度:无论扶正还是祛邪都应适度,对于虚实兼杂之症,尤其应当审慎。切记“无盛盛,无虚虚”,即使用补,也不能过。
7.病为本:工为标:《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病为本,工为标。”这是说病是客观存在的,是本;医生认识治疗疾病,是标。医生必须以病人为根据,这样才能标本相得,治愈疾病。
8.辨证施治:《黄帝内经》虽未提出“辨证施治”一词,却有辨证施治之实。上述几点均含此意,而书中已有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