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历来被视为中医的始祖,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在《黄帝内经》开篇•“上古天真论”中,黄帝和天师歧伯有一段对话。(黄帝)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01法于阴阳
法于阴阳就是效法阴阳。中国人都知道阴阳,我们可以把一天分阴阳,白天是阳,晚上是阴。从一年来看,春夏是阳,秋冬是阴。天冷了,要穿得暖和一些。保暖就是适应了天冷的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不生病。
也就是说,阴的时间里,我们要保住阳气,反过来,在阳的时间里,我们就要释放一些阳气。阴阳不平衡,也自然不能长寿了。因此对高明的中医来说,如何治疗疾病呢?根本上也是根据阴阳的道理来分析判断。
02和于术数
术数,是修身养性的法则,养生就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什么是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在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按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来做。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天天都在经历的。
食饮有节
一个人要想身体健康,要想长寿,最重要还是“和”,跟大自然和,跟社会和,跟别人和,跟自己身体心理和,跟自己的形体与精神和。《黄帝内经•素问》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万物生长都要顺应着四时气候的变化,人的养生也不例外。一年中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天之中也有对应着最适合做的事情,中医中的子午流注理论把一天24小时分为十二时辰,对应十二地支,并与人体腑脏的气血运行等相结合。十二时辰中,人体气血循行流注,盛衰开阖有时,所以在一个固定的时刻,就有最适合做的事情,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遵循子午流注规律,就有益于保持阴阳平衡,气血畅通。
比如中医认为,卯时(5点到7点)大肠经旺盛。中医有“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说,卯时肺经气血入大肠经,此时天已亮了,早晨起床喝适量水,促进排便,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辰时(7点到9点)胃经旺盛。此时是人们吃早点的时候,这时是胃部消化吸收能力最旺盛的时辰,所以早餐要在9点钟之前吃,如果经常不吃早餐,容易导致胆结石;晚上九点钟上床睡觉最好,因为九点时三焦经最旺,此时休息可养百脉。
起居有常
起居,不仅是起床、睡觉,还包括日常的活动。起居要有规律,每天的起居都有按规律来。不能有事早起,没事睡大觉。也不能晚上半夜不睡,忙于享乐,等等。
不妄作劳
就是说劳动、运动应不过度,也就是要守常规,要适度,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不作分外之事。至于现代人搞马拉松,搞铁人三项,这就属于妄作劳。还有冬天用凉水冲凉、冰水游泳、冬季长跑等,也都没有按自然规律收藏阳气,是属妄作劳之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