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父母是全世界最好的父母,他们总是希望把最好的留给孩子,希望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将来做一番大事业,于是各种辅导班、兴趣班接踵而来,更有些收入原本一般的家庭为了给孩子提供几个更好的教育,不得不更加努力的赚钱,完全没有时间享受生活,更不要说给孩子更多陪伴了。
可是,这样真的对孩子好吗?儿孙若有用,留钱干什么?儿孙若没用,留钱干什么?其实,一个家的家风才是我们留给孩子最珍贵的家产,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
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慢慢的,这传承也如同古玩一样,会裹着一层幽邃圆熟的包浆,沉静温润,散发着古老的气息。
古董有形,传承无质,它看不见,摸不到,却渗到家族每一个后代的骨血中,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甚至成为他们的性格乃至命运的一部分。
家风,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更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纵观古今中外,家教与门风,给予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堪称勤俭简约的千古一帝。某年七夕,赵匡胤送太后和皇后的礼物居然是这样的:太后三贯钱,皇后一贯半。开国以来就很少穿新衣服,不仅自己带头穿旧衣服;还经常把自己的旧衣服赏大臣,这一招即打消了大臣腐化攀比的心态,也增添了大臣们的无上光荣之感;经他带头把皇冠上的珠宝去掉,于是满朝文武再也没有服饰的修饰了。
可是到宋徽宗赵佶的时候,节俭的家风已经消失殆尽,在位25年轻佻为政、任性享受,终使百姓民不聊生,他被后世评为“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皇帝都如此不顾百姓生活,整个官僚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一时之间从中央到地方,盛行铺张浪费之风,败了整个盛世王朝。
老子在《道德经》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育人先正己,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榜样,好的家教与门风,给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让孩子有所为,走入社会才能有大作为。
子曰:“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方孝孺说:“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
与其到老了还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如一开始就教给孩子好的家风和家教,毕竟,家风和家教,是关乎孩子一辈子的大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