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跟几位朋友喝茶,茶喝到一半,突然感觉有点心悸,手突然不自觉地发抖,嘴唇苍白,说话的声音也变得虚弱短促,一位学中医的朋友直言:"你可能是气血虚引起的心悸,教你一个方法,你的毛病很快就会好。"
方法很简单,就用右手拇指稍稍用力按压左手臂上的郄门穴,然后左手腕向内转动45度再返回,一分钟重复30次,做完后,当下症状就有所缓解。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足够的气血、畅通的经络。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百病无不先由气滞,气郁于内,肝先受伤。很多重病或绝症,都只有一个理由:恨。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之失正常。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黄帝内经》有讲过一年四季身体保养各有重点,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因此到了夏天,养心是夏天养生的重中之重。
睡好子午觉
夏至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的时节,这天白昼最长、夜晚最短。为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的变化,夏至时宜晚睡早起,睡个“子午觉”:晚上子时之前进入睡眠状态,因为子时为肝经当令,肝藏血,此时正是人体内机体修复的最佳时刻;白天午时休息,因为午时心经当令,是最好的护心阳,养心阴的时刻。所以子午觉的原则就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将“子午觉”睡好就是最好的保健方式。
调情志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不要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要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拥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泥灸
养心,这些穴位要常灸!
郄门穴
《针灸甲乙经》曰:“呕血,大陵及郄门主之。”郄门穴为手厥阴之郄穴,当去腕5寸,在两筋分肉之间,如门之状,故名郄门。它是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具有宁心、理气、活血的功效。郄,孔隙的意思,是本经气血深藏聚集之处,该经或该经所对应的脏腑有疾时,可在该穴处有反映——按之酸痛或穴位出现结节等。
所以,郄穴临床上擅长治疗急症,故本穴较该经其他穴位,尤适宜于急性心痛、心悸、心烦、胸痛等心脏疾病。心悸时我们只要稍按压一会儿郄门穴,症状就会缓解。当然,平常没事我们也可以按一按这个穴位,对于预防心悸很有帮助。
心俞
即心的俞穴。它就像个小房子,站在制高点,掌管着心室的高温湿热之气,刺激它,这些湿热之气就会流向膀胱经,从而保证心脏的阴阳平衡,气血顺畅。心俞是治疗心经及循环系统疾病的要穴。
内关穴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穴。而心包为心之外围,中医学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任何外邪都不可侵犯,如果有外邪入侵,心包应首先“代君受邪”的使命,所以心病必先见于心包。
三阴交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睥经穴,又是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与脾经的交会穴。因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化血,所以三阴交俗称“血穴”。又心主血脉,治心必调血,三阴交便是理血份,安神志,调理肝、睥、肾的代表穴。
极泉穴
极泉穴是手少阴心经第一要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该穴对治疗心痛、胸闷、咽干烦渴有效,经常弹按“极泉”能调畅气血,进而宽胸理气,养护心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