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时不食”,这是一句老话,讲的是吃东西要应时令、按季节,到什么季节吃什么东西。然而,到了如今,菜市场货架上,每天都堆满了鲜嫩的小黄瓜,彤红的蕃茄,圆呼呼的辣椒,叶子舒展的油菜和油麦菜,反季节蔬菜大家都知道,菜味不好,道法自然,节气养生,植物和动物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顺应四时养生,才能健康、长寿。反之,必受天地影响,人也是一样,现在人也整天过着反季节的生活。
老百姓常说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作病——这是什么意思呢?中医讲究阴阳平衡,夏天不热阳气不足,冬天不冷阴气不生,阴阳失衡人体就会生病。冬天需要冷,让毛孔闭塞,从而助气血闭藏,储藏营养,为明年的生发做好准备,否则春天易得热性疾病。
《内经》里讲的清楚,为什么会有天热呢?天热的时候是阳气发散,阳气需要发散,阳气发散就把里面的阴寒鼓荡出来。因为人要吃五谷杂粮,人的环境不能够保证每时每刻都那么理想,所以里面会有阴寒,阴寒要借什么力量发散出去呢?天地的力量,夏天。
夏天来了以后大家的汗毛孔都打开,然后天气又很热,人体的髓道就打通,就把很多的隐患排掉,这是肌体自己在调整,自然需要热,人身也需要热,这个时候阳气向外发散,就把内部的东西带出来,人要“顺”。
所以《内经》里面讲到夏三月是“无厌于日”,夏三月我们最讨厌太阳,但是《内经》明确告诉我们不要讨厌太阳,这就叫作“从之”啊,因为我们需要太阳。可是,现在我们很多人空调开的很低,温度就变的很低,人的阳气就往哪走?就往里走,就不是往外走。这就叫做“逆”啊,因为跟天的道路相反了,“逆之”就灾害生。很多疾病怎么来?就这样来的。
在炎热的时候给身体强烈的寒凉刺激,会给心脏发出错误的信号,使其忽然停止散热,减慢工作。大家都知道变速跑比匀速跑要累很多,忽凉忽热的结果就是逼迫心脏进行变速跑,总是如此,心脏能不累吗?
该出汗就得出汗
夏天,很多人恨不得天天躲在“空调房”里,这就导致了夏天本该是出汗的季节,你却出不了汗!古语有个说法,叫“冬不炉,夏不扇”。意思是说,冬天不要过分接近火炉,不然就会使阳气受到干扰。夏天不要一个劲儿的扇扇子,应让身体自然排汗。 所以,夏天就应该让自己适度出汗,身体才痛快!夏天如果出汗少,感冒、关节炎、失眠就会找上你,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病率也是成倍涨。
喝冰的不如喝温的
胃喜温不喜凉,肾也是喜暖不喜寒,冰冷食物对胃伤害大。现在的很多小孩子容易生病、脾胃不和,这和平时吃冷饮有莫大的关系。很多人到老年,吃药药效不好、吃营养品营养补不上,很多原因在于脾胃不好,特别不要吃冷饭冷菜,更要少吃冷饮。
夏天喝什么呢?喝温茶可以,最好的就是温白开水。夏天多喝热茶不仅可以解渴,还能够促进排汗散热,温白开水甚至比冷水更能解渴。
吃凉的不如吃热的
长夏气在肌肉,所以表实。表实者,里必虚。世言夏月伏阴在内,此阴字有虚之义。虽然夏季气温比较高,但是人体内还是有虚寒的,吃温热的食物比较适宜。“以热治热”,越热的天越要吃温热的食物,才利于解暑。所以民间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这个时节很多人喜欢吃凉菜解热气,还有的喜欢把凉菜放到冰箱里冻一冻再吃。这其实大错特错,爱吃凉菜与爱吃冷饮一样,容易伤脾胃,不如吃点姜更养生哦。
冬病夏治三伏灸,温阳驱寒
泥灸被称为“补阳第一方”,也是中医“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重要手段,三伏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也是人体扶阳驱寒的最佳时机。用百草御泥调理可快速驱除体内寒湿,补充人体元气,适合虚劳症、虚寒性体质、亚健康人群,比如宫寒痛经、脾胃虚寒、肾阳不足、咳喘、风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