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走多了会脚后跟疼痛;
或者早晨起床下地时,
脚后跟痛,
活动一会儿又好了;
如果有的话,
那么“恭喜你”喜提足跟痛!
很多人都以为脚疼不过是走路走多了,
休息一下就能自行缓解。
但其实,有些脚疼却没有那么简单!
导致足跟痛的原因有很多
1.足底跖腱膜炎
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慢性、轻微外伤积累引起的病变,表现为筋膜纤维的断裂及其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筋膜附近处可有骨质增生,形成骨嵴。在侧位X射线照片上显示为骨刺。
足底跖腱膜是足底维持正常足弓、缓冲震荡、加强弹跳力作用的腱性组织。长时间的行走、过度的负重,都会引起跖腱膜的劳损,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症状。
2.跟骨骨刺
多见于老年患者,当有足跟痛时,经过拍摄X光片,可以发现跟骨结节处有大小不一的骨刺形成。隆起的骨刺,容易使局部组织受到摩擦、劳损,产生无菌性炎症,其足跟疼痛的程度与局部炎症反应的轻重有关,而与骨刺大小无直接关系。
3.足底脂肪垫萎缩
老年人的足跟痛较为复杂,除了以上两种可能的原因外,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足底脂肪垫萎缩,其缓冲震荡、防止摩擦的作用减弱,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
常发生在老年人,跟垫是跟骨下方由纤维组织为间隔,以脂肪组织及弹力纤维形成的弹性衬垫。老年时,跟垫弹力下降,跟骨在无衬垫的情况下承担体重,严重时可形成瘢痕及钙质沉积,引起足跟痛。
4距骨下关节炎
常发生在跟骨骨折后,是一种创伤性关节炎。X射线照片上前跗窦处,负重时疼痛加重。足跟以外的疾患引起跟痛症者,有类风湿性脊椎炎,压迫骶神经根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小腿的胫神经挤压等。
从中医的角度讲,脚后跟疼可能是肾虚所致。因为足少阴肾经从足跟这个位置穿行而过,当人体肾虚的时候,骨头的精髓失养,就容易发生足跟痛,泥灸,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因此调理足跟痛效果甚佳。
预防足跟痛,
这些穴位要常灸
承山穴
承山穴是祛除人体湿气的最佳穴位。泥灸此穴不仅可以通过振奋膀胱经的阳气,将体内湿气排出,还可以促进腿部血液循环,快速缓解肿胀、麻木、疼痛等足跟痛症状。
涌泉穴
泥灸此穴可改善局部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通透性,促进血液、淋巴液在体内的循环,调整人体的代谢过程,具有持续而强有力的镇痛利尿作用,有效治疗足跟痛。
昆仑穴
昆仑穴位于脚跟处,按揉此穴是治疗脚踝、脚跟部位疼痛的的特效穴位。
水泉穴
水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内踝后下方,为足少阴之郄,为肾之气所深聚处。足少阴脉由太溪经大钟穴而折下,穴似深处之水源。又穴主治:“月水不来而多闭”,灸此可使月水复行,故名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