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一段时间夏季酷热的考验后,今天终于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 民谚说得好,“交秋一日,水冷三分”。进入立秋,气温会逐渐下降,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诗《立秋》:“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
一候,凉风至
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此时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二候,白露降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凉风来,露珠晶莹变白,白是秋之标识。但露尚未凝滞,还能在阳光下滚动,非相思黄叶落,白露点青苔之露。
三候,寒蝉鸣
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夏秋之交,昼夜温差大,气温忽高忽低,往往是疾病多发的“多事之秋”。针对这一时期的气候特点,饮食起居既要防暑,又要注意御寒。
心气平和
立秋后天气温燥,尤其“秋老虎”的炎热天气,很容易令人心情烦躁。同时,秋天是草木凋零万物萧条的季节,此时容易伤春“悲秋”,人的精神状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也,养收之道也。
暑去秋来 切勿贪凉
进入立秋之后,暑去凉来,尽管昼夜的温差变化很大,饮食起居要防暑,又要注意御寒,特别是体质比较弱的人容易脾胃虚弱,饮食不可过于寒凉。
运动起居 顺时养收
运动调养方面,秋主收,此时在运动方面,可适当选择可以使人情绪稳定,安定神志的运动,如坐功、太极拳等,还可晨起时做“秋季吐纳健身法”、“鸣天鼓”具有调补肾元、强本固肾的功效,不适宜进行运动量大、出汗较多的运动,以保全阳气,以防止运动后腠理疏松,邪气趁虚而入。
生活起居方面,由于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气爽之时,应 “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以顺应阳气之收敛。其次,“春捂秋冻”,立秋乃初秋之季,虽有凉风时至,但暑热未尽,因而着衣不宜太多,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
饮食调养,多吃酸
《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
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者。
泥灸
秋季是泥灸的好时节,俗话说秋后做背,人活百岁,古代医学家张景岳说过:“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所以我们要顺应四季: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规律,才能颐养长生,内安外健。立秋之后,气血走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去湿排毒的通道,那么在这个季节做好这条经络的保养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养背部其实很简单,方法很多,捏脊法、刮痧法、拔罐法、敲臀法都是常见的方法,最简单,最实用,效果最好的就是膏药章百草御泥泥灸了,灸疗一次,病去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