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到了,我们迎来了一年中最热、最爱出汗的日子。这时候,可不要嫌弃“出汗”。要知道,出汗也能反映我们身体的健康状况。辨汗是历来医家比较重视的一个症候。出汗的种种情形不同,往往能反应出患者病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不可不细察。
出汗类型
多汗
中医学则认为“汗为心之液”。 卫气属阳,行于脉外,如同一个卫士守护着我们的体表,卫气虚了会导致“卫表失固”,门户大开,体内的津液易于外泄,因此出现多汗。 “气随汗脱”,汗出得越多,卫气流失得就越多,形成恶性循环。
出汗多了仅补水,治标不治本,因为根源在于气虚。营血属阴,内有津液,如果营血虚了,我们体内的津液因之而不足,会出现无汗的症状,需要养血生津以滋其化源。
自汗
新病恶寒、发热、有汗为表虚证,无汗为表实证;新病大热、汗出是里实证;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白昼时时出汗,动则益甚为“自汗”,多见于气虚阳虚证。
盗汗
夜间熟睡中出汗而浑然不知,醒来才觉满身汗水为“盗汗”,多属阴虚火旺或久病阴虚证,临床多见于结核病活动期,是结核中毒症状之一。佝偻病初期的婴儿常常自汗,少数亦出现盗汗。
这些地方出汗要当心
额头出汗,肝阳上亢
对于代谢旺盛的儿童来说,头部出汗较多是正常现象,但是对于成年人,额头出汗,可能是肝阳上亢引起的。中医认为头部是诸阳之会,阳气本应该是最足的,其固摄力也应最强,只有当体表卫气郁滞或闭遏,故难以汗出,所以身体邪气上腾,迫津液从身体上部排出即头汗出。
平时尽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气,要保证充足睡眠,否则容易导致阴虚、肝阳上亢。每天冲泡枸杞茶饮用,有平肝功效。
鼻子出汗——肺气不足
肺开窍与鼻,鼻子总出汗,说明肺气不足,需要调理补气。肺气不足主要是因为其天生体质虚弱造成。每天用双手敲打双腿,并按压双腿的左右两侧,因为这是人体肺经分布的部位,通过敲打刺激,可起到调理肺经的作用。
手心、脚心出汗——血虚
手心或脚心容易出汗,是脾失运化、脾胃湿热、血虚的表现。每天餐后按揉腹部,先顺时针揉30圈,再逆时针揉30圈。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饱为好。
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胸口出汗,说明体内的血液循环很慢,氧气运输不顺畅,中医认为这是脾胃失和的表现,不要过度焦虑,少吃油腻、生冷食物,平时用黄芪、大枣泡水喝,可以缓解症状。
颈部出汗——内分泌失调
颈部汗腺分布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颈部会出汗。脖子出汗,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主要从饮食、运动上入手,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果蔬、高蛋白类的食物,多喝水,补充身体所需的水分;同时多参加各种运动锻炼,加强体质;还要有科学的生活规律,不要经常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