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四十不补,五十受苦”的说法。《黄帝内经》中提到女性在“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男性在“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说的就是女性到了35岁左右、男性在40岁左右,人体的阳气升发活力有所下降,便会出现一个生理性的消降过程,此时若不及时补充,人便会很快衰老。
那么如何补充阳气呢?
肾阳乃为一身阳气的根本,补阳气从肾入手再好不过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补肾护肾的情结,在诸多中医古籍里,也不乏“肾无实证”“肾无泻法”的记载,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补呢?
食补
说到补肾食物,耳目能详的有生蚝、韭菜、鸡蛋、核桃、枸杞、腰子还有各种鞭,其中中国人喜欢“以形补形”,认为“虎鞭酒”、“鹿鞭酒”之类的中医土方有奇效。其实,鞭酒和腰子本身没有补肾的功能,枸杞、牡蛎、栗子、黑芝麻等才是补肾高手。
泡脚
泡脚既可以保暖,又可以促进全身的气血循环,通过刺激足部的穴位达到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晚上9点泡脚最护肾。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补肾,是因为此时是肾经气血比较衰弱的时辰,在此时泡脚,身体热量增加后,体内血管会扩张,有利于活血,从而促进体内血液循环。
外劳宫补肾法
每晚临睡前将两手背紧靠腰部,仰卧于床上,5-10分钟后,其热感会逐渐传遍全身。开始时,双掌被腰压住会出现麻胀现象,3-5天后即可适应消除,双腿会感到轻松灵活。不论是晚上,还是白天,只要你躺在床上,坚持两手背紧贴两肾半小时,便可收到奇效。
泥灸
人体脚被称为第二心脏,而后背的督脉是人体阳脉之海,所以泥灸这两个部位都有良好的补肾扶阳功能,《扁鹊心经》曰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由此可见泥灸的功效。
那么什么时候补最好呢?
中医养生原则是“顺应天然”。夏季外界阳气最旺,人体的阳气也是最旺盛的时候,所以一些慢性病在人体充足的阳气抵挡之下,减轻了。而到了冬天,外界阴气重了,人体的阴气也重,抵抗力也随之变弱,健康问题就会“卷土重来”,变本加厉。
所以一定要在盛夏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将阳气培养得更旺,以便秋冬抵御外邪侵袭,这也是中医一直强调的“养生,要顺应天然”的观点。